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为提升化学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校际间教师的合作交流,全面提升化学学科教育教学质量。2024年10月18日,由兰州市教育局和兰州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兰州市高中化学大教研活动”在我校隆重举行。兰州市教科所化学教研员苏永平、兰州市第四中学校长刘希晨、陇原名师吕晓燕老师、陇原名师冯新平老师出席会议,兰州市全体高中化学教师参会,兰州四第四中学化学组教研组长潘蓉老师主持了本次会议。
环节一 精彩示范课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陈艳老师立足于大单元教学,基于真实情境设计了一堂精彩的项目式教学模块复习课《“液态阳光”工业条件选择与优化》。本节课围绕“液态阳光”项目,设计了三个任务。任务一:“液态阳光”反应能实现吗?引导学生对设计出的反应进行分析,并从熵变、焓变角度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任务二:实验探究选择合适的条件,先引导学生基于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甲醇的反应条件。在此基础上,陈老师以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图表论证提出的观点,分析压强对副反应的化学平衡造成的影响,为反应选择最合适的温度和催化剂。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寻找到最适宜的“液态阳光”反应的条件,也完成了化学反应的选择与优化思维模型的构建。任务三:工业生产实际综合优化条件,结合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让学生思考和分析传统煤制甲醇基本工艺和“碳中和”背景下煤制甲醇基本工艺的区别,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评价化工反应价值。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贯彻落实大单元教学的概念,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凸显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说课环节,陈艳老师从课标素养、考情学情、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四个大方面阐述自己的备课思路。陈老师以课标、学科核心素养、考情、学情为依据确定本单元的主要教学方向,基于学科大概念,以兰州新区“液态阳光”项目为主线确立单元复习主题《“液态阳光”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根据学情和内容将其分为三个课时:第1课时《“液态阳光”反应分析》,第2课时《“液态阳光”反应调控》,第3课时《“液态阳光”工业条件选择与优化》。本节展示课属于第3课时的内容,其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真实化工反应情景中条件的选择与优化,及复杂体系图像分析。陈老师以情境线、问题线、知识线、能力线和素养线详细展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整节课紧紧围绕预设目标开展进行,从课前的研究到课堂的实施,贯彻落实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充分构建了一堂高标准、高质量的示范课。
环节二 名师点评与指导
陇原名师吕晓燕老师对本节课进行精彩点评。吕老师首先对陈艳老师的示范课给予了高度认可与好评,她认为本节课基于真实情境展开主题式教学,设计新颖、环节流畅、目标有效达成。整堂课创设真实情境,一境到底充分体现学科价值;通过设置问题驱动课堂,促进学生能力提升;课堂内容与高考考查方向精准对应,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提升学生信息获取与转化的能力。授课过程中情境线、问题线、活动线、知识线和素养线都呈现清晰,同时注重教学过程中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和多维评价相结合,是一堂极聚启示意义的高三复习课。
环节三 专家讲座共引领
本次大教研活动特别邀请了陇原名师吕晓燕老师和陇原名师冯新平老师进行了关于《大单元教学》的专题讲座。两位专家带领我们探讨了有关大单元教学的理解与具体教学策略。
首先,吕晓燕老师以“高中化学单元教学的‘常态化’实施”为主题开展了讲座。吕老师深入解读了大单元教学的内涵,大单元教学要做到“对课程标准、教材等深人解读和剖析,根据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其次以完整的教学主题作为教学单元,一个教学单元可以由多个课时组成,不同的课时从不同的角度、深度,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同一主题进行多元化解析。同时,吕老师也强调了,“大单元主题教学”中“大”:不是“教学内容增多,教学时数加长”,而是“整体 系统 综合”。
她告诉老师们,教学设计要以真实情境创设外显与提升单元教学主题,在探索化学教学的道路上,完全可以参考《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这本书,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发挥实验价值,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倡导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实施教学评的一体化,并用《化学能与电能单元设计框架》为例做了详细的讲解,让老师们深刻领会其中的核心思想。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关联方面,吕老师用融合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氧化还原单元教学为例作以详细解读,利用新的角度和教学课时设计展现了氧化还原反应这以主题内容。吕老师认为,以问题设置增强情境的教学作用,增强课堂思维品质培养。通过大量生动的教学案例,对老师们在教学设计方面进行了指导,包含了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呈现、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关联、教学评价的重视与恰当以及单元教学作业设计综合性作业展示。让教师们深刻地理解了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将这些策略与方法落地生根。
冯新平老师围绕“新课程背景下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开展了讲座。首先介绍的是大单元教学的背景分析,大单元教学的发展史上每位教育家对此概念的提出以及大单元教学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中的提出与强调的发展过程。2016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首次提出“大概念教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应统筹规划化学教学目标,在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首次提出“大单元教学”,《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大概念教学”。这些发展都为我们带来了启示:大单元教学从“单元走向大单元”,从“知识单元走向素养单元”,以大概念、大任务、大情境为统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设计和组织实施和评价,大单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育人的理念和路径,实施大单元教学首先要理解学科的大概念,学科大概念的精髓在于“大”: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发展、学科本质的大内涵、学习过程的大建构以及迁移理解的大作用。大单元之大,不是“量”的意义上的大,而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课程思维的形象化表现(崔允漷)。大概念不仅包含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更包含解决问题的方法,大概念在认识未知世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将大概念与具体情境相结合,才能产生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接下来冯老师讲述了大单元教学的设计策略,大单元教学具有整体性、主动性、迁移性、真实性的特征,围绕着确定大概念,外显大目标,设计大任务,评价大发展这四个主要环节,以《铁及其化合物》为案例做了具体的讲解。最后冯老师对大单元教学进行了总结“大单元教学中的‘大’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它涉及到大概能的提炼、教学目标的整合、教学任务的设置、教学过程的重组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多个方面。通过深入理解大单元教学中的“大”,有助于教师从学科角度把握整体脉络,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
环节四 活动总结与展望
本次全市化学大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研讨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为全市化学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通过示范课展示、教学研讨和专家讲座,教师们收获颇丰,对化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为今后的化学教学教研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策略,全体化学教师将继续以研促教,不断探索化学教学的新方法、新路径,为全市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以蓬勃的朝气和奋进的姿态,不断谱写教育教学的新篇章。
指导:刘希晨
策划:赵 升
供稿:化学教研组
审核:赵维波 王天强
编辑:沈宝祖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