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教育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新闻 > 情在左 爱在右——兰州市第四中学(兰州田家炳中学)优秀骨干教师系列风采展

情在左 爱在右——兰州市第四中学(兰州田家炳中学)优秀骨干教师系列风采展

2025年04月18日 17:28:41 访问量:4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我校正式推出优秀教师系列风采展专题报道。本系列以"树典型、立标杆、传薪火"为主旨,以“践行教育家精神,争做四有好老师”为方向,通过深度叙写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教育实践,全方位展现新时代教师"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我们期待通过真实动人的教育叙事,解码优秀教师"立德树人"的智慧密码:既呈现三尺讲台上的谆谆教诲,也记录课后辅导的暖心瞬间;既分享教育改革的创新成果,也传递育人育心的教育温度。系列报道将构筑多维宣传矩阵,打造教育经验共享平台,让先进教育理念在交流中焕发新活力,让教学智慧在碰撞中催生新可能。

作者简介:

王天强,男,汉族,中共党员,201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2018年8月参加工作,地理一级教师。曾荣获甘肃省学前、中小学、高等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兰州市教育局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兰州市教育局“我的教育故事”征文比赛三等奖、兰州市“基础教育精品课”三等奖、心理健康德育案例比赛二等奖、兰州市第四中学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发表论文4篇,参与省级规划课题结题1项,完成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1项。

人生箴言: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心相连、手相牵,真善美育人。

职业梦想:让学习成为终身的必需,让读书成为终身的习惯。

教育感悟:教育不是强制,而是人与人的触碰,心与心的交流。唤醒学生的过程,也润泽着教师的成长。润物无声,方能实现人格涵养人格、智慧启迪智慧、生命润泽生命、幸福塑造幸福。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作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爱心最是有情物,化作春风更催人”。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教师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更要有爱的艺术。以爱孕育爱,以心滋养心,用孩子的视角读懂孩子。

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需要我们用真心去读懂;每个学生都是一朵花,需要我们用细心去浇灌;每个学生都是一把火,需要我们用热情去点燃。2018年的秋天,初为人师的我,第一次站在孩子们面前,一切都让我感到新鲜,感到激动。看着一张张充满激情的笑脸,听着一声声“老师,早!”、“老师,再见”的童稚问候,孩子们纯真的心、真挚的情、浓厚的意,净化了我的思绪,激起了我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爱。我明白了高中是学业生涯中的一个黄金阶段,它对学生的人格塑造起到的作用尤为重要,甚至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正是有这样的觉悟,我内心暗暗告诉自己: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不仅要教会他们如何做学问,更要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人生阶段里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遇见,成就美好的人生,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用炙热的生命之火点燃孩子理想的明灯,这就是班主任工作的意义。班主任,这个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却拥有着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深知如果能在学生时期遇到一位让自己又爱又敬的班主任该是多么幸运。2019年的秋天,对我来讲意义非凡,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我迎来了我的第一批学生,在学校赋予自己重任的同时肩上也感受到沉甸甸压力。学生的青春时光只有那么一次,从接班开始我便暗下决心:我愿尽我所能,只为他们青春不悔。

成为班主任的第一年,我的想法还很天真,我想的就是我要管住这个班,让学生听我的。为此我的第一种尝试是: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有限的经验告诉我,一个年轻的新教师,看起来本就与学生差不多,要是不保持距离,总有一天学生会不受你管教的。所以我总是板着个脸,一天到晚在班级“视察”。当学生犯了错,我少不了对他们严词说教,班级的管理更是条条框框,纪律严明。一开始班级的运作可谓井井有条,但是不久之后,棘手的问题就出现了。

我班有位小张同学,平时和大家关系不错,善交朋友,性格活泼,但是他脾气暴躁。记得有一次集体大扫除,他因不积极搞卫生被班干部批评了几句,甚是郁闷的他就与班干部发生了摩擦,事后他虽然主动向班干部道歉,在班里作了公开检讨,并向我保证以后要好好学习,但不久后的一件事小张同学却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那是学校大课间上操的一天,他与班干部又发生了冲突,我向他们询问了具体情况后,得知是因为他上操的态度极不端正而引发了冲突。我想,这次不能只进行口头上的教育了,因为不积极配合班干部工作的这种行为不及时消除的话,就会给班内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于是我采取了“小事化大”的战术,借学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我找了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帮我分析,他们一致认为这不是一件小事,应该加大力度惩治班级中不配合班干部工作的同学。于是我与小张同学交流谈心,发现这个孩子的道德观出现了扭曲,这让我很费解。我与他母亲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但因速成教育的缺陷,他虽然在母亲面前承认了错误,但从他的眼神中我能察觉到他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错误,这让我心情很沉重。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在与孩子相处的日子里,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教育是灵魂的相互滋润和成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久后的一次嘘寒问暖,成为了我们师生关系的转折点。有一天小张同学生病了,我上前问他:“好点了吗?若还不舒服,我办公室有热水,下课了你去喝点儿”,简单的一番对话,让小张同学顿时感觉到我在真心关爱他,倍感幸福的小张同学从眼神中流露出了愧疚感,而满怀期望的我又语重心长的对他说:“不要辜负了真心为你好、关爱你成长、严格要求你的老师,你要懂得学会感恩”。他虽然只是淡淡地点头,但心灵感应却告诉我,小小的举动是我感化他最核心的一点,从此,小张同学尊重同学,热爱班级,发奋图强,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回想,眼前所有的一切处处体现了我对学生的爱,只有你付出了真心的爱,就一定会有满意的答卷回报你。“爱心最是有情物,化作春风更催人”,要像关心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敏感的他们会将老师的爱第一时间转化为刻苦学习、奋勇前行的动力。

还有一件事至今令我难以忘怀。那是2021年春季开学不久后发生的一次手机事件。现在高中生的手机管理已然成为一个难题,班级里就有那么一位男生,似乎对手机上了瘾,用尽各种“花招”逃避交手机。第一次他隐瞒不报,说自己没有手机,被我揭穿;第二次他交了个模型机滥竽充数;没想到还有第三次,他又从别人那借了一个来玩。在我要没收他的手机时,他拒不上交,当场在教室大吼着:“你别管我!”我顿时火冒三丈,因为他的事情我前前后后做了多少工作,孩子这样的反应真是令我伤心。

回到办公室的我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满脑子想着怎么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这时,同办公室的老师听了这件事,感叹道:“现在的学生很叛逆,不好管啊。”“叛逆?”这个词一下点醒了我,学生时代的我不正是这样的吗?我怎么忘了自己当初那一腔愤懑与不羁了 ? 思考良久,我决定给这位学生写一封信:“小林,很遗憾咱们的‘手机外交’又一次失败了。在班里,同学们总叫你‘好好先生’,相信你也不想出现今天这样的状况。别担心,这封信并不是要指责你什么。今天你的那句‘你别管我’很是愤怒,却也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学生时代。那时候的我和你一样,希望由自己主宰自己的一切。都说以‘爱’为名的绑架是最令人抗拒的,现在想想,如果老师或者家长一直盯着,让你达到他们的各种要求,必然会使人感到厌烦吧。很遗憾,我到现在还没能成为真正让你信任的老师。但是让我们给彼此一些时间吧,如果可以,我希望下一次我们的对话会是轻松而愉快的。让我来听听你内心真实的想法,好吗?”

过了几天,我叫来了这位男生。这次我没有死抓手机问题不放,却转而和他谈起很多现在学习生活上的事。他看我没有批评他,渐渐地于谈话中放下了防备,话多了起来。那天我们谈了许久,然而收获比以前任何一次谈话都要多。这件事情充分的证明了我的第一种尝试: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是行不通的。原来,靠近,是那么地重要。

在这两件事情中小张和小林同学都进步和成长了,我也一样。他们的改变坚定了我对“教育”的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深信教育的力量”,这种信心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信念,成为学校的旗帜。相信教育的力量,就是相信自己的工作,相信我能够成为自己学生的思想和感情的主宰,相信我能使最难教育的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教育出效果可能需要一个星期,一个月,或者需要好几年。只要相信教育的力量,不放弃努力,教育的效果一定会呈现。

教育是爱的事业,这种爱是严与爱的结合,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它包含着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学生,真的需要教师关心,需要细心的爱,你给他一粒温暖而充满信任的种子,它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他们的感受,你会发现爱会悄悄地生长,像甘露一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同时也潮湿了自己的心田。对学生少了埋怨,就多了理解;少了指责,就多了尊重。回顾耕耘之路,虽然脚印参差不齐,深浅不一,但每个脚印里都倾住了我满腔的爱心和辛勤的汗水!我无怨无悔!因为我心中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教师。

指导:刘希晨

策划:刘   宏  赵   升

初审:王天强

复审:王天强

终审:赵维波

编辑:沈宝祖

编辑:兰州市第四中学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兰州市第四中学.兰州田家炳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甘肃省兰州市第四中学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敦煌路1042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