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不知不觉中,我的生命之树已从盛极走向深邃与清宁,在基础教育这片热土上默默耕耘了30多个春秋!回望自己走过的路程,认真梳理自己取得的点点滴滴成就时明白了一个道理:总有一种宁静, 让你听到生命的盛放。
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祖父、父亲都当过老师,在儿时的记忆中,家里藏有好多书(是那种线装本的黄皮书),听祖母讲,祖父嗜书如命,宁愿饿着肚子也要省下钱来买自己喜欢的书,我的父亲也非常喜欢看书,即便到了晚年,每天还捧着书看,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的缘故,我从小爱上了看书学习,也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小时候家境贫穷,使我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也许是家风的传承,以至于我在后来本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能静下心来,沉潜内修。
■ 1.课堂——教师生涯的立命之本
有人说:“名师是写出来的”,我没有揣摩过这句话的褒贬含义,但事实上,仅凭写出来的名师是不存在的。我认为,课堂是教师的立命之本,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连自己的课堂都驾驭不了,学生意见很大,即使你有多大的成就、多大的名气,一切都是徒劳的。从第一次怯怯地站上讲台开始,我就抱着讲好课做个好老师的目的,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每次备课,不是盲目的去写,而是反复对着教参看教材,待吃透教材后开始设计教学思路,然后才去写教案,虽然认真地写了教案,但是上课时从不看教案,因为这样写过教案,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早已了然于胸,讲课自然也就得心应手。正因为如此,在讲课时能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性强、课堂气氛活跃,深受学生欢迎。30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备课习惯,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效果良好。历年所代班级成绩在高考、高中毕业会考中均取得了理想的成绩,所辅导的学生在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中有18人获奖,先后两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课堂被人认可,大概是1995年,那一年我在西北师大学习,我的中教法老师是已故的黄爱仑先生,他让我给准备去实习的学生上一节生物示范课,说实话,我当时没有自信,心里忐忑不安,虽然我那时在甘南小地方已小有名气,但从未在外地交流过,出于任务,我硬着头皮接了下来,记得当时讲的是高二生物“光合作用”那节内容,讲完课后,黄老师对那节课的评价很高,记得他的最后一句话是:“特级教师上课不过如此!”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自那以后,我能自信地承担各种公开课和参加各种讲课竞赛活动。2014年6月,在“兰州市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我获得了高中生物组第一名;2019年,我以全省综合成绩第一名晋升为正高级教师,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对课堂的敬畏和对思考的不懈。
■ 2.教学研究——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研究的过程,只有在反思中才能成长,在研究中才能提升。出于此理念,我在教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也是值得肯定的。
工作30多年来,我立足课堂,坚持反思和研究,撰写了大量的反思和论文,其中的26篇先后在《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教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还有10多篇获奖。
另外,我还进行专题研究。提到专题研究,我首先想到的是习题研究;我对习题研究情有独钟,记得刚工作时,期中期末考试试卷都由学校命题小组教师统一命制,我是校命题小组成员,负责生物学科的命题工作。鉴于此,我养成了平时收集试题的习惯,那时的教辅资料很少,好的试题更少,但每当遇到一些高水平的试题时,我如获至宝,兴奋不已,反复琢磨命题人的命题思路和命题技巧,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慢慢地,我开始了原题创作,也能命出一些自己满意的试题,其中的9道发表在《生物学通报》1992年第7期的“每期10题”栏目;在当时,这一栏目的试题质量是广大中学生物教师最认可的。试题的发表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恰好那年我带高三生物,在复习阶段,我对习题教学从选题到讲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教学效果非常明显,那年的高考生物成绩,创下学校最高记录。1993年8月,在华东师大举行的“纪念《生物学教学》创刊三十五周年的全国中学生物教学研讨会”上,我的论文“习题教学法”被评为二等奖,全文发表于《生物学教学》论文集。2019年,我对全国‖卷生物学试题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纬度进行了探析,文章发表在《生物学教学》2019年第11期上。
真正开始接触课题研究,缘于我这一生值得骄傲和自豪的那次培训。2000年10月,经教育部层层选拔,我很荣幸地被选送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历时一年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这次培训是“跨世纪园丁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培训分为集中培训和课题研究两个阶段,集中培训历时3个月,教育教学研究是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裴娣娜、肖川等教授讲了一系列关于课题研究的专题,刘恩山、朱正威等教授结合具体案例教我们如何开展生物课题研究,我们初步学会了课题研究。培训中有一个规定,每人都要开展一项课题研究,并且在3个月培训结束时完成开题报告,来年10月进行答辩,要求自己确定研究题目,自己选择导师。鉴于对试题有一定的研究,我确定的研究题目是《素质教育观下的中学生物命题研究》,导师是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的张崇浩教授。从开题报告、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结题报告以及答辩幻灯片的制作等环节,张教授都给我全方位的耐心指导,通过亲身体验,我学会了课题研究,课题通过了答辩验收,课题论文获优秀论文二等奖。
在随后的教学工作中,我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先后主持完成省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2项,2018年11月,我主持的省级规划课题《高中生物生态化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通过了鉴定,鉴定等级为优秀;课题报告入选《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课题成果报告》(兰州大学出版社),作为优秀成果推广;2020年9月,我申报的课题《基于核心素养落地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研究》被列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目前正在研究中;2018年、2022年,我的两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兰州市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
2011年,甘肃省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应新课程的需要,我主编的《学业质量模块测评――生物》一书, 2012年8月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曾在甘肃省大部分高中和《生物》新教材配套使用。近几年来,我同工作室部分成员一起,先后参与了《学业质量模块测评(生物学)》5个模块的编写和修订,《甘肃省普通高中合格性考试说明与备考指导——高中生物学》的编写及修订,另外还编写修订了高一、高二生物学暑假作业。
■ 3.实践育人——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成就自己
工作第一年,我和同事一起,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生物课外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1年10月,学校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我用学生制作的标本布置了两个展厅,那两个展厅便成了那届艺术节上最靓丽的风景,吸引了无数的眼球,学校全体师生及合作地区中小学学生,有组织地进行了参观,多家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展出的学生作品,不仅数量多,品种多,有些标本还非常难得,如有一套羊胚胎发育浸制标本,从早期胚胎到分娩前从小到大共有10缸,胚胎非常完整清晰,这些材料是一位在肉联厂工作的学生家长提供的。还有一些珍贵的植物和动物化石标本。从此以后,学校非常重视生物课外活动,在场地和财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生物课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许多成果和奖励。在历届的“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科技活动”中,仅我指导的学生项目就有60多项获奖,其中国家级奖1项,省级奖16项,学校两次获得“甘肃省优秀组织奖”,我本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科技辅导员”。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采集植物标本时,我跟学生一起发现了一株奇异的植物,移栽到花盆并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记录,照片和观察记录一并寄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经鉴定,此植物为兰科植物的一个变种,照片和观察记录发表在《中学生物教学》1998年第6期。
学生的激情一旦被点燃,兴趣被调动起来,其参与活动的热情会达到极致,家长也会尽力配合,甚至参与其中,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其产生的效应是难以预知的,收获的成果也是始料未及的。
■ 4.青年教师的培养——甘为人梯托青云
俗话说,一个人走路,可能会走得很快,而一群人走路,可能会走得很远。在成长的路上,我不是踽踽独行者,而是率先垂范,和青年教师共同成长。我担任了20多年的教研组组长,经常深入到青年教师的课堂听课,组织集体备课、评课、磨课、同课异构等活动。与青年教师讨论交流时,凡有好的思路和设想,就热情鼓励他们去研究;对有创意的成果,总是催促他们尽快总结成文,帮助定好总结角度,亲自动手加工润色文字,推荐报刊发表;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给他们出点子,当参谋。通过共同努力,这批新生力量成长非常迅速,不仅报刊上常有文章出现,教学竞赛常能获奖,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也开展得有声有色,现在已经成了教改的中坚力量。
2017年9月,我被确定为“兰州市金城名师”(2020年10月重新确定)并成立了“张改相名师工作室”。自工作室成立以来,我对工作室成员在论文写作、课题研究、课堂教学、专业技能、个人成长等方面开展了有计划的指导,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工作室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有:组织开展跨校教研活动5次,21人(次)在各种教研交流活动中做了专题讲座;送教下乡和公益活动10次;申报成功兰州市高中生物学科基地;10人次获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新秀等荣誉;5人被聘任为省、市高中生物学科兼职教研员,21人次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出版专著1本,参编教科研课题成果报告1本,教学用书1本;发表教学论文46篇,获奖论文18篇;已经通过鉴定的课题有16项,已立项正在研究的课题有14项,2项成果获兰州市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13人先后承担校外公开课、示范课、网上授课共26节;3人12次被聘为各类评选、竞赛活动评委和评课专家;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中,辅导的学生有17人获奖。
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身居幽谷处,孕育兰花香。而今,我已到了知天命之年,内心世界会更为广阔和斑斓,心境会更致远、更淡泊。回顾30多年来的成长之路,自己清晰地认识到,教师成长的关键取决于自身的内驱力,从自省到自律,再到一种自觉的行为,这需要受得了劳累,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校定方向,从容起程,就会走出一个崭新的自我,心有多静,就能走多远,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总有一种宁静, 让你听到生命的盛放!
指导:刘希晨
策划:刘 宏 赵 升
初审:张改相
复审:王天强
终审:赵维波
编辑:沈宝祖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