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我校正式推出优秀教师系列风采展专题报道。本系列以"树典型、立标杆、传薪火"为主旨,以“践行教育家精神,争做四有好老师”为方向,通过深度叙写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教育实践,全方位展现新时代教师"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我们期待通过真实动人的教育叙事,解码优秀教师"立德树人"的智慧密码:既呈现三尺讲台上的谆谆教诲,也记录课后辅导的暖心瞬间;既分享教育改革的创新成果,也传递育人育心的教育温度。系列报道将构筑多维宣传矩阵,打造教育经验共享平台,让先进教育理念在交流中焕发新活力,让教学智慧在碰撞中催生新可能。
作者简介:
达慧,兰州第四中学正高级教师,荣获“兰州市骨干教师”“兰州市优秀教师”“金城名班主任”、兰州市达慧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衔名班主任、“第二届全国田家炳中学立德树人卓越班主任”,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实践导师。
“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泰戈尔
人生有时候就是一场奇妙的邂逅,你会在生命转角处遇到一个为你掌灯、照亮前路的人,从而影响你的一生。中学时代的我是幸运的,因为我遇到了影响我一生的恩师董丽华老师。
她并不漂亮:身形矮小,肤色红中泛黑,嘴唇发紫(严重的心脏病所致),可是镜片后面的一双眼睛明亮而温暖,让人观之可亲,近之可敬。她的课堂,改变了我一路走来所认识的语文课模式: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为我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忘不了她清脆悦耳地朗读《白杨礼赞》,时隔多年,那声音仍然很清晰地回荡在我心里;
忘不了她教我们描摹景物时,给我们带来了那个年代比较陌生的范本—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宁静而纯粹,干净而隽永;
忘不了和妈妈生气时找她诉说委屈,她只言片语,却拨云见日,让心里的阴影烟消云散;
忘不了毕业留言,她一反当时流行的豪言壮语,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以诗作结留念,写给我的是“东篱把酒正堪笑……”今天,当我殚精竭虑为自己的学生“量身定做”一首首“藏头诗”时,老师的无声之教、不言之诲成为我清晰可寻的成长轨迹;
更忘不了长年被疾病困扰的她,只要身体尚可,就会在篮球场上精彩亮相(我们才知道瘦削的她曾经在大学时代是出色的女中锋);
当然,还忘不了她用黄花菜、肉丁、菠菜、西红柿烹制的五彩缤纷面片。如今人到中年,尝尽百味,那仍然是记忆中世上最美的味道,因为它有爱、有心、有情、有趣。
这一个个场景,纷至沓来,深深震撼着我、改变着我,让我思考,使我明白:教育者只有自身拥有充沛热情的生命,才能真正焕发正能量,从而感染自己的学生;教育者,只有自身完整,才能辐射出职业的尊严和幸福感;教育者,只有自己活出生命最美的姿态,才能达成自己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标。一个优秀的教师,既是经师,更是人师。正如美国休斯敦儿童博物馆中的这样一个标语:“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不就是我和我亲爱的董老师一段承前启后的教育接力吗?
而我亲爱的董老师,用生动的课堂,热情的态度,有情趣的生活,活出了教育者最美的姿态!她像一个光源,给一个懵懂的少年感性而美好的示范和指引,她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育的魅力,不是殉道式的燃烧自己,而是灿烂地照亮别人。一次次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让她的学生心灵默默发生着宁静的革命。从此,我由衷地爱上了语文,疯狂地爱上了阅读。 而今天,我有幸成为了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果说,今天的我取得了一点收获,那是因为成长路上,得遇良师,何等幸运!因为我的董老师在许多年前,就在我心里埋下了一粒希望的种子,时光沉淀,岁月催发!
今天,回首前程,我的每一步成长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复制、延伸、升华着老师走过的路。
教育的智慧是生命时光雕蚀的艺术品。
一位教育前辈曾说过,所谓品牌班级和优秀班主任,其实是师生的相互成全。
那是刚工作不久的我,太急于想证明自己,所以疯狂地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因为他们可以给我“争光”,可以给我带来荣誉,可以证明我的“能力”,可以让我赢得世俗的认可。我毫不掩饰对他们的偏爱,毫不留情对差生的严厉。一个寒冷的晚自习,我和学生一起做着做不完的高考题,成绩不好的王同学神不守舍,一会儿悄悄打量着我,一会儿左顾右盼,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下课铃刚一响,他迅速从座位上跳出来,跑到了我面前,我恶狠狠的说:你上课没精神,下课倒积极得很啊!他尴尬的笑笑,嗫嚅着说:“老师,下雨了,给你伞。”说着从身后拿出了一把早已准备好的伞,迅速走了,留下了愣在那里的我。
高三的生活是紧张的,最紧张的莫过于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掐指计算复习进度和任务的完成。可是随着天气变冷,我发现课间因为打水,迟到的同学越来越多,我没好气的一顿批评,一顿大道理宣讲,可是情况没什么改变。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了。教室里添了一个大号的茶壶和一个大号的暖水瓶,分别盛着温开水和开水。细问究竟,原来是我们班成绩垫底,曾经进网吧连续旷课的李同学买的。他还每天早早来到学校,趁大家没到,人少的时候打好了水,供大家饮用。要知道一层楼七个班,只有一个水房,温水开水总共四个水龙头,高三学生每天早上七点钟就到校了,基本上早餐都在学校解决,人多水龙头少,难怪迟到。我只知道一味地责怪他们迟到,却没有用心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是那个我心里不起眼的“问题学生”,他居然默默替我解决了这个难题。我惭愧的对他说:“谢谢,是我太粗心了。”他笑着说:“老师,我看你天天着急,天天批评迟到的同学,同学们私下说你呢!你是为我们好,害怕我们耽误时间,可我不想让同学埋怨你。我上次进网吧,几天没上学,我妈说你下班后,就和她一起到我常去的网吧找我,还发动同学线上线下找我、劝我。我学习不好,经常拉班级的后腿……”我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怎么都止不住。时至今日,每每想起这些场景,眼泪就抑制不住。
成长路上,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
我们成年人,始终不能免俗。总是给予强者更强的信心和帮助,仰慕他们、追随他们、肯定他们,以帮衬他们为荣,越来越注重成全他们,从而使他们更自信、更成功,实现了“做大做强”。而与此相对照的是,那些我们认为不优秀的人,我们心理上漠视他们、行动上远离他们,没有心思关照他们。
我们现实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一边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一边是落井下石、雪上加霜。我们不断给予优秀的孩子太多太多的优待和福利,而对于那些成绩低下、资质平平的孩子给予的“光照”又有多少呢?而他们依然用纯净的心包容我们、爱我们。亲爱的孩子,知道吗?你们温暖了世道人心,使我在疲惫的职场生涯中不断获得能量,催我自新,促我成长!
今天,当我拥有了健康、成熟的教育观、学生观,我不再因为学生的成绩,戚戚于得失,汲汲于名利;我不再凭借学生的成绩抬高自己、肯定自我;我真正懂得了柳斌先生所说的“把差异当成财富”。那是因为我亲爱的孩子们,他们给我上了无数堂关于爱、关于包容的教育修身课。使我不至于在日复一日、平淡无奇的职场生涯中让自己审美疲劳、心灵粗砺、方法简单、标准单一。
当有一天,我终于明白,在老师的生命中,每一个学生的出现不只是为了证明老师有多能干,教育有多伟大,而是要师生共同学会处置内心的迷失和困惑,一起收获内心的成熟和安宁,一起成为更好的人。我想,这才是教育最迷人的地方。
指导:刘希晨
策划:刘 宏 赵 升
初审:达 慧
复审:王天强
终审:赵维波
编辑:沈宝祖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