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我校正式推出优秀教师系列风采展专题报道。本系列以"树典型、立标杆、传薪火"为主旨,以“践行教育家精神,争做四有好老师”为方向,通过深度叙写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教育实践,全方位展现新时代教师"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我们期待通过真实动人的教育叙事,解码优秀教师"立德树人"的智慧密码:既呈现三尺讲台上的谆谆教诲,也记录课后辅导的暖心瞬间;既分享教育改革的创新成果,也传递育人育心的教育温度。系列报道将构筑多维宣传矩阵,打造教育经验共享平台,让先进教育理念在交流中焕发新活力,让教学智慧在碰撞中催生新可能。
作者简介:
王雪枫,中学高级教师,兰州市市级骨干教师,兰州市县区级骨干教师,本科学历,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获第二届全国数学优质课比赛全国一等奖,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兰州市教育教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兰州市优质课奖。参与教育部国家级重点课题一项,完成省级规划课题两项,主持市级课题三项。发表省级以上期刊论文近二十篇,教学设计案例《轴对称现象》被《耕耘与收获》收录并发行,独撰《中考题型高分突破》一本,参编《中考通》多本。多次荣获学校“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三八红旗手”、“我最喜爱的老师”等称号。
☆ 扎根课堂,探究与笔耕同行 ☆
一本书,古今情,学而不厌,欲育人者先育己
几支笔,天下事,诲人不倦,春泥护花花更艳
选择了黑板前的站立,就选择了一种美丽的姿势,一种永恒的使命,一种永久的情怀,一种学生的导航者和人梯者的角色。
2003年7月,手持优秀毕业生推荐信的我顺利开启了我的教育生涯。从第一次怯怯地站上讲台起,我充满热情,认真讲课,以讲好课,作一名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也想当然的认为只要认真就能够做到。记得那是开学第三周的星期四,我和同年级的几个老师一起同堂讲授学校公开课。永远记得那节课,课堂上我行云流水般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我窃喜于自己的小小成就。可是评完课下楼时,老校长拍了拍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小姑娘,要加油呀!”。我当时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
此时,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无知,真正感觉到“优秀大学毕业生”和“优秀中学教师”之间的差距有多大,距离有多远!之后,我开始潜心跟着师傅学习备课,跟着老教师去听课,跟着前辈们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学案例,探究教学方法,在备课时反复琢磨如何做好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相信:善于从错误中总结经验的人,永远不会被生活打倒。
那些年学校青年教师不多,所以几乎每次有专家来校指导工作,我总会被安排讲授一节汇报课、研讨课或交流课。渐渐地,我发现在这些(我当时认为很“折磨人”的)活动中,获益匪浅。一节又一节的公开课不但让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了专业水平,也磨炼了我的意志,提升了我的斗志。至今仍然记得2008年我第一次在兰州市数学集体大教研活动中的公开说课《合并同类项》被专家高度评价的情形,尤其是来自于兰州市中学教学专家团的教师,不但高度肯定了我的那节课,而且还主动约稿,说我的那个教学设计可以进行发表,当时的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也能发表文章。有人说,成就感是创造的动力。从那以后,我开始慢慢尝试参加相关讲课及竞赛活动。2009年12月,我获得第二届全国数学优质课比赛全国一等奖。2013年,在兰州市市级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中,我被评为了“兰州市市级骨干教师”,同时,我的参评课也被评为了“全市优秀公开课”。
“林木茂盛,必先固其根”。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研究的过程,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提升。工作中,我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深入研究教材,反复学习专业书籍,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同时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撰写论文,研究各级各类课题。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老师们的帮助下,也有一些收获。近几年连续担任高三年级教学及班主任工作 ,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获得了家长和师生的一致好评。
回首过往,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
☆ 潜心育人,爱心与责任相伴☆
在教育的征程中,爱心在左,责任在右
在树人的园地里,努力播种,静候花开
近20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一直认为:教育以“人”为本,德育以“情”为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尊重、信任他,能够理解、宽容他,能够赏识、鼓励他,能够与他平等对话,伴他成长的引路人和解惑者。我也是秉承着这个原则来教育我的学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事已记忆模糊,但有些事却根深蒂固,弥久愈坚。
他是我带了六年的一名男生,性格内向,很少与人交流。初中的时候,我是他的数学老师;高中,我是他的班主任。我想当然地认为我比较了解他,所以从高一开始就没有过度关注过他。
开学不久,我和他的“单独交流”开始了:他多次不交作业,包夜上网,上学迟到,上课打瞌睡等。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他了很多道理和建议。之后的一天,我接到他家长焦急的电话,说:孩子最近一段时间行为怪异,经常说一些奇怪的话:“人活着没意思”,“还不如死了的好”等。我意识到现在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已不再像我们那个年代的单纯了,提心吊胆中结束了高一年级的生活。高二开学的第一天,我的班级学生名单上,他的名字又赫然纸上!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他的问题更多:包夜上网打游戏,迟到打架玩手机,考试作弊常态化等,我自己都不清楚和他“交流”多少次了,我感觉我快要“投降”了,家长也表示无能为力了,甚至于希望我们都放弃他,对此,我不知道说什么,很难过也很矛盾。
2012年11月16日,在他迟到26次的时候,我又一次找他。他破天荒的第一次主动开口和我说了他的想法,他说:“我无药可救了,你帮不了我,让我自己毁灭吧,我不想连累你!”,他说这些的时候,几乎是歇斯底里的。近五分钟的沉默后,他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第一次给我讲述了他的故事:刚读初中时,来自于农村的他很老实,班上有几个男生欺负他,有时一帮人一起羞辱他,殴打他;一次,他拿起教室的凳子还击,打伤了同学,最后,老师把责任全部判给了他一个人。他觉得这件事情说明“弱肉强食”,“世界不公平”。从此以后,他想办法让自己变得强大,开始从网络上学习所谓强大的本领:抽烟、打架、欺负弱小、报复别人。初中的后两年,他故意做了很多事情:组织打架,组织小“团伙”,抢钱等。高中后,他开始想着要好好学习,结果发现很难。于是他每次犯错误,都希望我认为他是个坏孩子而放弃他,所以他故意挑战我的耐心,结果一次次失败之后,他转移了目标,给家长说了一系列奇怪的话,希望家长转告我,好让我放弃。听到这些,我除了生气,更多的是震惊。我问他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他说:试图激怒我,让我知道他有多坏而放弃他。那一刻,我黔驴技穷,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你告诉我这些,说明你是善良的,你自己也知道错了,你更想改正这些错误,我可以帮助你。”煎熬难耐的沉默后,他又一次问我:“你害怕吗?你放弃吗?”我的回答是:“人只会自己放弃自己。”他顿了片刻,没说一句话,直接回了教室。那一刻,我意识到:他长大了。之后,不出所料:他的作业上交次数变多,迟到次数也少了,对人的微笑变多了,上网的次数变少了。我知道,他在改变。2014年的高考结束了,我和他坐在学校操场上聊天,回忆这一路的磕磕绊绊,聊着聊着,我们都哭了。后来,他被甘肃政法学院录取了;再后来,他考上兰州大学的研究生,后来的后来,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是所有的种子都会发芽,但教育的路上,只要播种,就一定有希望,在爱心和责任的浇灌下,一颗颗小树终会成为参天大树。
☆ 尾 声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莘莘学子,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总觉得幸福。”我们左手握着爱的印章,右手拿着责任清单,用真诚使清单充满爱,以初心牢记印章的责任,将爱进行到底。肩负着责任和使命的我们,不但要担得起草长莺飞,清风明月,更要风雨兼程,负重前行,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让春有新芽,夏有花,秋有果实,冬有雪。我相信:只要有一份责任,便会收获更多甜蜜;只要有一抹甜蜜,便会长成更多快乐;只要有一缕快乐,便会滋养更多幸福;只要有一丝幸福,便会开启更多希望。
指导:刘希晨
策划:刘 宏 赵 升
初审:王雪枫
复审:王天强
终审:赵维波
编辑:沈宝祖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