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有云:“青,取之于蓝。”
“青”和“蓝”都是属于传承的两抹色彩。“青”是年轻的希望,朝气、蓬勃、有活力;“蓝”是厚重的沉淀,大气、沉稳、有内涵。于是,一年又一年,兰州市第四中学教师在这样两种力量的结合下得以传承和发展。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指导功能,更好地为学校和教师服务,促进我校不同年龄段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发展中心研究制定出“青蓝工程”、“砥柱工程”、“领雁工程”专业发展规划。
教师的培养,必须一方面着眼于“需求侧”——教师一方,明确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标,激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动力;另一方面着眼于“供给侧”——学校一方,找到师资队伍梯队建设的路径,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以专业教师为培养对象,对教师进行分层定位,提出以下理念和目标:
“尊重,包容,服务,引领”。为老教师尽可能创设条件满足职称需求,鼓励梳理多年教育历程,激活教育价值需求,适时开设《我的教育人生》专场座谈会。
“唤醒,补缺,引领,服务”。为中年教师创平台、补条件满足职称需求,鼓励优秀中年教师走名师、名班主任发展之路,定期举办《我的教育故事》教师论坛,引领更多的青年教师成长。
“立项目,立标准,全面跟踪,精准考评”。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全面发展,业务拔尖。一面狠抓业务综合提升,一面狠抓教学质量突破,定期开展《我的教育梦想》沙龙,温暖激励青年教师,过幸福快乐的教育人生。
基于上述理念和目标,提出“三格三工程”分层培养策略,从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培养内容、培养载体以及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以解决当前我校师资队伍培养中的难题,推进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做好师资队伍梯队建设工作。
教师“三格三工程”分层培养策略的具体内容:
第一,通过“青蓝工程”,对入职未满三年的新教师进行“入格”培养,使其胜任学校教育教学任务,是以“胜任力”为主要指向的培养。
第二,通过“砥柱工程”,对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升格”培养,使其成长为本专业、本学科的带头人,是以“创新力”为主要指向的培养。
第三,通过“领雁工程”,对名优教师进行 “风格”培养,使其在教育教学上形成一定的风格和特色,成为学校乃至省市各专业、学科的领头人,争取在特级教师、名师等评审上有所突破,成为区域内的教育领军人才,是以“影响力”为主要指向的培养。
该策略基于分层培养的思路,体现了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对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设立了不同的入选条件,明确了不同的培养目标,指导、帮助他们制订中长期成长计划,实现教师梯队可持续发展。
根据教师队伍分层培养的“三格三工程”培养策略,从培养途径、培养内容、培养载体、培养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结二研三室四创”培养路径与具体措施,它是“三工程”的具体建设内容。
“一结”:结对名优特教师。
“二研”:研究教学,研究学生。
“三室”: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工作室。
为了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目标,有必要搭建三类工作室,
即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和项目工作室,这些工作室既是教师成长的平台,也是他们发挥才干的舞台。
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由纳入“领雁工程”培养人选的名优教师主持,学校“砥柱工程”“青蓝工程”的相关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参与其中,也可吸纳校外教师人员参加。其定位为师资培养与专业建设,重点是发挥名师的带头、示范、辐射作用,指导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高他们的教学工作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科研能力。
项目工作室:由学校各科带头人或专业骨干教师主持,吸收一定数量的新教师加入。项目工作室以教学或教改项目为载体,通过解决新课改和新高考中面临的具体问题来锻炼队伍。
“四创”:创新激励机制、督导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为了确保学校“三格三工程”培养的实施,创新了分层培养的四大机制,以完善“三格三工程”质量体系。
第一,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考虑教师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求,使激励措施更加多元化。
第二,创新督导机制。按不同层级加强过程性督导和评价,比如对“入格”培养对象加 大“推门听课”“预约听课”的督导力度,对 “升格”培养对象加大教科研和学科竞赛的督导力度,对“风格”培养对象则加大基于工作室的教师共同体建设日常活动的督导力度。
第三,创新考核机制。制定层级递进的考核体系,按不同层级实施阶段性考核和评价,转变教师被动考核的观念,引导其养成总结和反思的习惯,推进自我审视与考核。
第四,创新保障机制。建立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机制,学校建立“三格三工程”工作领导小组。
目标引领分层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唤醒教师的工作热情,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成长于学习之中、发展于工作之中, 焕发成长的活力,幸福地成长。
未来的日子里,
我们一起
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
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同心耕耘绘田苑,共育华夏桃李香。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