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4月3日下午在我校五楼录播教室开展了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期青年教师公开课(决战课堂)活动。活动通过实践“136教学模式”、课后评课、教学反思等环节,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我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总体提升。
本次公开课教学任务由韦宇晖、耿文卿两位老师承担,她们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结合AI技术、情境任务设计等创新手段,呈现了风格迥异的语文课堂。
韦宇晖老师通过展示校园留言墙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关联诗歌抒情逻辑,发布了“四中小诗人”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校园春日为主题写诗。在该任务的驱动下,韦老师引领学生学习了写诗技法,从三个方面依次展开, “以情为骨”——分析《登高》的情感词,对比删改版,体会“诗言志”的本质。“以礼为形”——解码《登岳阳楼》意象的隐喻与《蜀相》典故的节制美,学习含蓄表达。“以法为翼”——通过拍桌模拟《登高》平仄、押韵实训,掌握格律基础。课堂最后, 师生齐诵创作口诀,教师发布了写诗的任务,帮助学生完成从“读诗”到“写诗”的跨越。整节课融合了AI互动、声律体验、创作实践,将古典美学与校园生活有机结合。
耿文卿老师的课堂以“古典诗歌中的空间意象与精神突围”为主题,通过四首古诗的联读展开教学。课堂伊始,耿老师以“诗歌时空隧道”为情境,用四句诗引出四位诗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接下来进行逐篇的分析解读,利用鲍照的《拟行路难》,分析“流体空间”中水流失控的意象,揭示门阀制度下寒门士子的命运困境。从杜甫的《客至》对比“同心圆空间”中“蓬门”的温情细节,体悟乱世中人际联结的治愈力量。又以黄庭坚的《登快阁》,探讨“垂直空间”的登高视角,理解诗人借物理高度实现精神超脱。最后分析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一诗,解析“嵌套空间”里“小楼听雨”的封闭感,映射理想受挫的惆怅。逐篇析读之后,通过“登高”与“小楼”的视角差异的对比,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空间意象对精神境界的影响,并关联李煜词作深化理解。课堂最后,以“古今对谈”形式,让学生仿写句式,将诗人“精神突围”的智慧迁移至现代生活场景,如学习瓶颈、人际孤独等。整节课融合朗读、讨论、对比分析,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授课结束,学校领导和语文组教师对两堂课分别进行了评课。韦老师的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活跃,师生互动频繁,展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组内教师就这堂课给出了优化方向,建议在保证课堂生动性的同时,适当精简教学内容,预留更多时间进行当堂巩固练习,可以精选1-2个重点技法通过分层任务深化学生实践。在“黑板诗会”环节前可以增设5分钟限时练笔,结合学生作品现场诊断,实现“讲—练—评”的闭环。耿老师的设计教学环节完整,对诗歌文本解读细致,能紧扣诗歌意象展开分析。听课教师建议优化教学内容聚焦度,重点赏析核心意象,《客至》一诗的颈联、尾联可简略处理。另外,教学目标的表述需更加规范,调整为可观测的行为目标,呈现更具生成性的课堂样态。
本次公开课既有效促进了语文组青年教师的成长,更是全组教研共进的契机。青年教师通过实践与反思,在教学设计、文本解读和课堂把控等方面取得一定进步,教研组的集体研讨也为古典诗歌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未来语文组将继续努力,推动语文教学从课堂到活动的全方位提升,让语文教育既有传承的温度,更有创新的锐度!
指导:刘希晨
策划:赵 升
初审:李正阳
复审:王 娟
终审:赵维波 王天强
编辑:沈宝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