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教育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师发展】兰州市第四中学青年教师成长沙龙主题发言分享(第二期)

【教师发展】兰州市第四中学青年教师成长沙龙主题发言分享(第二期)

2022年01月05日 16:58:59 访问量:260



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有效引领青年教师精准对标教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核心素养。2021年12月30日,我校举办了青年教师成长沙龙活动,本次活动主题为“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践行”。各科青年教师代表紧扣主题,结合自身经验,对学科核心素养做了较为深入的解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探讨

物理 李叮当



随着时代的发展,三维目标已经渐渐不足以支撑人才的培养。总是侧重于学生要做什么,比如要求学生学习,了解,认识,发展等,而忽略了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了解,认识,发展等这些方面。如果继续对上述三维目标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三个维度的描述,仍然停留在要求学生去做这一层次,而且指向性非常明确,对于学生为何要去做这些事,做这些事能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等,则没有提到,说明之前的课标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仅仅停留在学习这一方面,而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发展轨迹。

2017版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教育部门在多方调研,多年摸索之后,再经过国际上的比较学习,进行反复地讨论后,凝练出了高中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该学科所谓立德树人的根本,是其价值的体现,也是学生通过该学科的学习所形成的的价值观,品质和能力。物理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部分。

物理观念要求学生从物理的角度形成自己关于物质,运动和能量的基本认识,是让我们能从物理的角度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这一观念要求我们能用物理的思维去看待物体,形成客观的,具体的自主思想,能够将生活中,世界上的现象进行科学化的分析,从而让自己形成所谓物理观念。考察方向为对物理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这涉及到高中物理的核心“运动和力的关系”,考察我们的运动观。

科学思维要求我们用科学的思维,即物理学的思维去看待客观事物的属性,内在规律以及相互关系,要求我们能够从单个物体构建出其抽象的物理模型,从而进行研究,要求我们能够熟练运用分析综合,推理等方法,要基于事实对不同的观点提出质疑,进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的意见。这涉及到建模,推理,论证,类比,等效替代,对称,整体,隔离,逆向思维等等过程。

科学探究是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问题的过程,即实验过程,分别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假设猜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获取并处理数据,得到结论。以及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在信息化时代,实验要求是越来越高,科学探究的价值也越来越高,形成科学探究精神对未来发展也有帮助。

科学态度与责任指学生要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在物理研究过程中,遵循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在STSS的关系中,形成探索精神,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国家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高中物理的学习就要开始灌输这一思想,培养大家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

以必修一第四章牛顿第一定律这节为例,物理观念要求为: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相关现象;科学思维: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科学探究:理解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历史回顾,增进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精神。因此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要从运动观的发展着手,即从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到伽利略的运动观,以及后面的笛卡尔运动观,最后上升到牛顿第一定律,这个过程体现了物理学史中运动观的发展,切合科学态度与责任这一核心素养,同时这一发展过程中,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是首个将实验和演绎推理结合起来的科学家,体现了科学探究这一核心素养;最终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也是物理观念这一素养的体现;而深究牛顿第一定律我们能够得到惯性的概念,这就是科学思维。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物理这门学科的本质的体现,互有侧重但是又相互联系。更能体现其教育功能,即物理能够教给学生什么。这一素养的提出能够让老师在教的时候也思考:物理是什么?物理能让学生学会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要能够体会到老师所教的这几方面,在高中的学习中养成上述知识,为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究

化学 王培林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不仅对高中化学的学习有着指导意义,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目前“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教育改革已经启动,在平时的高中化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们也要积极地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教学所需,设计多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扎实掌握化学知识的过程中,真正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如果每一个维度要展开去说,可说的东西有很多,但由于我个人能力有限,就结合我自己有限的教学经验针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说几点个人的浅见,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氧化还原反应》

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追求目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能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在必修一 “氧化还原反应”一节,通过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学生的活动,培养学生提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科素养。

情境1——生活现象:新泡绿茶与放置一段时间之后的绿茶。

基于宏观现象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有氧气参加

情境2——模拟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

基于宏观元素氧元素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得失氧。

情境3——问题思考Fe + CuSO4 = FeSO4 +Cu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基于微观元素化合价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

情境4——微观图示,以金属钠与氯气反应为例,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原因。基于微观电子转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这一系列教学情景和学生的活动,强调学科本原,体现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进阶,从“物质”到“元素”再到“电子”,从“宏观”到“微观",正是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要求学生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对元素“位”“构”“性”三者的关系,从学科本原可进一步概括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化学学科的统摄性观念,也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这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一节中,设置如下教学情境,研究元素周期律,实现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的辨知。

情景1:从宏观现象,研究微观规律

“性质”——设计实验, 探究Na、Mg、Al与水反应、与盐酸反应的差异性。

“结构”——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比较结构上的异同点。

“位置”——对照元素周期表,总结Na、Mg、Al的位置与性质递变有何规律?

“位”“构”“性”——性质反映结构。

情景2 :从微观规律,预测宏观现象。

“性质”——预测NaOH、Mg( OH)2、Al( OH) 3的碱性强弱如何变化?

“结构”——从原子结构分析预测。

“位置”——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比较预测。

“位”“构”“性”——结构决定性质。

对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观念的具体体现,根据高中课程的内容,规划为三个阶段提升学生的认知:根据元素“位”“构”的特点预测和解释元素的性质;根据化学键的特点,解释和预测化合物的性质;解释和说明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应依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高中化学课程内容,更侧重于知识向化学学科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从宏观与微观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建立“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意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践行和遇到的问题

生物 康璟妍



一、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1.生命观念:《课标》中表述:“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即具象的生命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抽象的生物学本质,需要在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利用高中生物学知识和概念可以形成的生命观念包括“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

2.科学思维:《课标》中表述:“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即通过生物学科学史、学习情境、探究活动等,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并能利用这种思维揭示生物学规律或机制,表达、阐明其内涵。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3.科学探究:《课标》中表述:“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的学科,生物学规律和概念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归纳出来的,学生在高中生物学的学习中应该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发现问题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认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4.社会责任:《课标》中表述:“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习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为社会的进步乃至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学生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及考试评价中。

二、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践行

核心素养是公民的素养、每个学生的素养,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了知识或技能之后能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所以核心素养一定要可教、可学、可评。在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理念下,我们的教学一定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因此,开展大单元教学是必然趋势,在素养导向下,围绕大概念进行整体教学设计,进而找到每个单元的重要概念及重要概念下的次位概念完善课时教学设计。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素养导向下教学目标的制定,目标中要包括主体、任务、所要发展的具体素养,这样才能为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和相应的活动指明方向。以新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5 章第4节《光合作用于能量转化》大单元设计为例,关键环节有:

1.制定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

2.围绕本单元的大概念设计关键问题,并明确解决这些关键问题可以达到哪个学习目标;

3.为解决这些关键问题需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

4.在每个学习任务下需要进行哪些学习活动。

三、在践行学科核心素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在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是最基本的方式,但在我校现有实验室条件下,绝大部分生物学实验都无法进行,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素养很难发展,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提升“科学思维”都比较困难。

2.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现有素养水平有待提高,这也为我们开展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之前生物组进行了“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的探究学习,面对实验学生束手无措,动手能力差,想要解决这一类问题就需要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但由于前一个问题,学生实践机会微乎其微。

3.我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还较为浅显,往往在制定素养导向下的学习目标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告诉我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践行中我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指导:刘希晨 耿高飞
供稿:教师发展中心


编辑:兰州市第四中学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兰州市第四中学.兰州田家炳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甘肃省兰州市第四中学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敦煌路1042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